念佛,“着力即差”的境界

点击收听同步音频


(资料图)

公元1101年,苏轼病重卧床,生命垂危。好友维琳和尚在他耳边大声说:“端明宜勿忘西方。”苏轼说:“西方不无,但个里着力不得。”另一位好友说:“固先生平时践履,至此更需着力!”苏轼用微弱的声音回答:“着力即差。”说完便与世长辞,享年66岁。“着力即差”成了苏轼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。

现在有人看到这里就觉得修行不用努力,“你看喏,苏轼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着力即差”。但是大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点,苏轼是什么人啊?他讲这句话的意思,跟我们想的是一样的吗?他早就知道“稽首天中天,毫光遍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”了。而我们很多人连八风是什么还不知道,第一层天也不知道,更不用说天中天了。我们现在对天的理解是比较空洞的,我师父曾经说过,古人三年不说天字。师父的这句话我思索了几十年。

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

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

——苏轼赠佛印禅师

历史渊源

苏轼还曾经领悟到“溪声便是广长舌”、“夜来八万四千偈”,晚上溪流的声音就像佛陀在讲法一样。“他日如何举似人”,我要怎么跟你形容这就是佛在讲法呢。苏轼这是什么智慧啊?他前世就是大彻大悟的人,今生又转世而来,而且还有那么多的大修行人陪伴着他一起成长。他修到最后,说着力即差,我们能跟他学吗?我们有他那样的境界吗?但现在很多人就是喜欢走捷径,这种讨便宜的心对修行来说是很不负责任的,修行是要脚踏实地的。

赠东林总长老

宋·苏轼 

溪声便是广长舌,

山色岂非清净身。

夜来八万四千偈,

他日如何举似人。

出家人、佛弟子去世的时候,我们会说某个人圆寂了。“圆”是圆满的“圆”,“寂”是寂灭的“寂”。还有一种说法叫“融入法界”。

我师父写过四个字“寂照圆融”。圆寂不是死亡,而是修行人达到的一种智慧的境界,一种佛性的不二、宇宙圆满的状态。我们的心灵和佛性是没有阴影、没有对立的。苏轼说着力即差,这代表他在关键时刻能守住他的功夫,在临终那一刻他是带着他的见地的,这是了不得的。我们生来不是自己决定的,但是去世的时候能决定自己的状态,这是很伟大的。

苏轼还有一首词叫《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》。

定风波·莫听穿林打叶声

宋·苏轼 
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狈,余独不觉。已而遂晴,故作此词。

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

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

其中的“莫听穿林打叶声,何妨吟啸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这是学佛得受用的境界,一个修行有素的人才具有这种气魄。“竹杖芒鞋”,描述的正是过去出家人穿着芒鞋,手拿竹杖,四处游走,参访善知识,印证修行,那种自在逍遥的状态。“竹杖芒鞋轻胜马”,对于觉悟的人来说,要到达目的地,坐车可以,骑马也行,步行也无妨。在得智慧的人的眼中,无论什么样的对境都是人生的好风景,所以“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
“料峭春风吹酒醒,微冷,山头斜照却相迎。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我们常说“归去”,但我们归得去吗?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,怎么归得去呀?

我们要悟得自己的佛性,我们的佛性是与十方诸佛同一体性,与诸大圣贤同一座处的,无不从此法界流,无不还归此法界啊。明白了这些,我们才有归处,才有家乡。

起居养生

世俗的家庭,是我们真正的家吗?临终的那一刻,家里的一切我们都带不走的。只有真正启迪了智慧,才能随处是家园,处处可归去。

这些如果我们知道了,就会明白法界的本缘、我们心灵的本缘和诸佛之住处,那是既无风雨也无晴的;我们才能达到那种平怀的、无晴无阴、无有对立、无有悲喜的极乐状态。学佛真正开智慧是没有副作用的,法喜禅悦是没有副作用的,那种乐叫无苦之乐,那是一种大平等,大清净,大圆满的境界。这才是人生命的智慧的归处,也是最高的归处。

这个归处在哪里呢?我们说唯心净土,自性佛国。佛陀果地的世界、极乐净土才是我们的终极归处。我们要怎么去呢?要靠自性自度,通过自性自度的这个通道,我们就可以如壮士屈伸臂顷一样投生到佛国。这就叫“生则必定生,去则实不去”。实际上,是没有来和去的。就像文殊菩萨手里拿的如意一样,回头如意,回光返照,即见自性。佛道是不离自性而成就的。

这个道理如果我们懂了就会发现咫尺西天,不明白的话极乐世界就距我们十万亿佛土。懂得的人,他的世界是人间净土,一片美好;不懂的人其正报依报都会很苦。

这个世界美好不美好,就看我们觉悟不觉悟。如果觉悟了,人的道德可以提升,地球可以变得更美,世界也可以更和平、温馨、充满阳光。所以,我们要追求觉悟,要找到自己的归处。归处找到了,我们就会来去自如,皆大欢喜。

——三参法师

注:苏轼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文坛的领袖级人物,唐宋八大家之一,虔诚的佛弟子。

有传苏轼前世为出家人。他本人也多次在诗文中提到前世,如

南华寺

宋·苏轼 

云何见祖师,要识本来面。

亭亭塔中人,问我何所见。

可怜明上座,万法了一电。

饮水既自知,指月无复眩。

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练。

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
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雨霰。

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众城市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