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长风虽然中了进士,但是却因为近视眼和殿前失仪的原因,只能回书院教书,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。他所在的书院,富家子弟众多,他经常被这些熊孩子欺负,却一直隐忍不发,一直活得非常窝囊。
出了赵盼儿和欧阳旭那件事,杜长风跑来对赵盼儿说教,孙三娘一直以为,杜长风就是个见风使舵的酸腐文人,所以一掌把他推进了河里,使他被众人嘲笑。
所有人都以为,两人结下了梁子,不可能再和平相处。直到后来,孙三娘了解了杜长风的真正为人才发现,他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不堪。
【资料图】
孙三娘的清醒通透
高观察家因为欧阳旭的事情,要来找赵盼儿的麻烦,是杜长风悄悄通知她们三姐妹的。这一下子动摇了,孙三娘对杜长风的看法,认为他也许和欧阳旭不是一伙的。他开始明里暗里地给杜长风送果子,结果全被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抢着吃了。
后来,她又看到了杜长风,对所教授的书院的学生,十分容忍,更加确定了她心中的想法:杜长风其实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,只是被欧阳旭所蒙骗了。
所以,当她看到书院的学生,再次欺负杜长风时,天生爱行侠仗义的她,在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纨绔子弟的无知行为中,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,她忍不住跑到书院去,当众痛骂书院学生,除了诉说自己的委屈,也为杜长风出头:
“这里可是书院,是京城的书院。你们知道你们能在这读书,有多不容易吗?我的儿子在钱塘读书,钱塘离东京上千里。我好不容易攒够了钱,请到了在京城里待过的夫子,给他指点学问,我们做梦都想来这儿。
你们呢,守着今科的进士,给你们当夫子,都不知道好好珍惜。我还真是瞧不起你们,什么爹当官儿爷当官儿,又不是你自己当官,凭什么觉得自己高人一等?
我孙三娘祖上也有当大官的。可现在呢,我不照样还是得杀猪卖茶吗?杜夫子他现在是没有选到官,但他也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,考上的进士,他未来肯定是有升官的机会的。单凭他能容忍你们这么久的这份气度,那是什么?那是宰相肚里能撑船。
山长,我的确是个无知的妇人,可我们教孩子,除了教学问,是不是也得教他们怎么做人。我想,您心里应该比我更清楚才对。你们啊,跟我那个孽障儿子一模一样,真心对你们好的,你们不知道珍惜,你们好自为之吧。”
这段话,使孙三娘的人设一下子立起来了。她不仅仅是喜欢行侠仗义,而且行事不卑不亢。除了她暴怒之下展示的粗鲁一面,也有为人处事落落大方的一面。即便没读过什么书,说话也有理有据,哪怕是书院里的几位山长,也无法轻视她。
反观那些正在书院读书的官二代和富二代们,他们个个都羞愧得说不出话来。因为当下的他们,已经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多么荒唐:因为父辈和祖辈的成功,让他们觉得自己高高在上,唯我独尊,将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,甚至是自己的老师。他们已经失去了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。
当然这不能全部怪他们。因为他们的父辈和祖辈,也已经在这些,金钱和财富中迷失了自己,所以他们才有样学样。
甘地夫人曾说:“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。”
池蟠爱上盼儿的真相
赵盼儿对池蟠(池衙内)的影响,就如孙三娘对那群纨绔子弟的影响。
池衙内其实本性不坏。可是父母早亡,小小年纪就继承偌大的家业,管理着家族巨大的产业。
没有了父母管教,下人们当然对他唯命是从,他自然而然就养成了颐指气使,唯我独尊的习惯。
这时候突然出现一个赵盼儿,成天跟他对着干,但他却无可奈何。一开始,池衙内把这种感情定义为讨厌,总是明里暗里地给赵盼儿使绊子,却总是偷鸡不成蚀把米。就好像他的生命里,突然出现了一个,让他打不得,说不得,骂不得的人。这多么新鲜啊!
后来,他慢慢地开始意识到,其实自己也没那么讨厌赵盼儿,反而看到她落难的时候,心里还有些难过,忍不住想要去帮她一把。
尤其是他听到赵盼儿想把,他投资的酒楼经营成,一个能让人感受到,人人平等的“天堂”时,他竟然感动得哭了。
因为从小到大,没有人告诉他,什么是人人平等。哪怕是表面上,对他情意绵绵的张好好,也不曾对他说过这些。所有的人只会唯命是从,而他高高在上。其实他内心是特别渴望,有一个人能“管着他”、“教训他”,对他说什么是对,什么是错。
他表面上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,但其实内心十分孤独脆弱。他渴望去爱别人,也渴望被别人爱。
而这时候赵盼儿恰好出现了,他把这份爱寄托在了赵盼儿身上。他对于赵盼儿的爱,其实更像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。因为池衙内本身,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一样。
写在最后
罗翔说:“真正的教育它一定是靠这种身教,而不是单纯的言传。因为言论的教导很容易变得虚伪,我们只能靠行动,来把我们的言论更加升华,更加走到人的心中。”
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,不要让你们的孩子,成为孙三娘口中的纨绔子弟,更不要让你们的孩子,成为长大之后的池衙内。
我是小天情感说,90后全职妈妈,独立撰稿人,专注书评、影评、娱评,关注我,带你认识不一样的人间烟火。